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管理

寿阳县第一职业中学校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时间:2020-05-08  点击量: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倡导能力本位思想,改变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教材难度与学生基础相脱离、课堂教学模式与职教体系相脱离等状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办学特色,创建四星级示范性职业学校,特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和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载体,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以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机制改革为保障,坚持“理论先导,点上试验、面上推广、慎重求证、稳步推进”的原则,立足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我校课程改革的目标可简单地概括为“理论必需够用,技能熟练过硬”。课程改革实行"三破三立",即课程体系上,破学科体系的惯性,立行动、能力指向的综合模块,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立问题式、任务式的教学环境,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评价标准上,破纸上谈兵式的考卷,立社会、岗位检验的准绳,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主要内容

(一)革新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文化基础差、兴趣爱好广、动手能力强”的学情实际,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围绕“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坚持‘必须实用’原则;专业基础课降低难度,拉大宽度,坚持‘理解够用’原则;专业技能课推行仿真教学、模块教学等模式,坚持‘熟练过硬’原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大活动课,突出技能课”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创新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新体系。

(二)革新课程内容

1.按针对性、实效性原则,优化德育课程

1)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开全开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二是贯彻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三是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2)德育课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鼓励教师运用师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的个案和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亲身体验与道德感悟,促进道德认知的心理内化与行为彰显。

3)开展个案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2.按提升素质、突出实用的原则,优化文化课程

1)语文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作用,采用“2+1+1”的教学模式(每周阅读与写作2课时,口语交流1课时,佳作欣赏1课时)。阅读与写作主要完成教材和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口语交际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学会与人交流与共处,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佳作欣赏课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人文熏陶和人生感悟,并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

2)数学课要针对学生和专业实际,把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模块,强调数学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让学生了解数学有关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等。做到注重基础,突出应用,渗透思想,深入浅出,以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工具性作用。

3)英语课要突出工具性、实践性、专业性作用,采用“2+1+1”的教学模式(每周阅读与写作2课时,欣赏1课时,口语1课时)。阅读与写作主要完成教材和大纲规定的主要教学任务;欣赏课所选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内容包括趣味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名人演讲等。口语课以英语900句为主要教学任务,另精选适合的口语材料让学生训练。

3.按降低难度、理解够用原则,优化专业基础课程

物理(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应在理解、够用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改、创,把每一章节的难度降下来,拓展其与专业课的实际联系,尽可能多的与初中知识相衔接、与实际工作流程相衔接、与学生就业后的具体运用相衔接,打破固有的编排体系,让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修知识,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4.按项目化、模块化原则,优化专业课程

要求各专业教师主要采用项目式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专业课程。要根据各学科知识内容,围绕职业岗位,重新整合,设计若干项目或任务,努力做到任务引领、结果驱动、突出能力、内容实用、学做一体。实训课程的改革,要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与职业资格技能考核相挂钩,形成训练的系列,逐步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统一。

(三)革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与课程内容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坚决打破传统课堂主要采用的“一刀切”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和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法,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应根据学生基础的实际差异,采用班级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从学习任务、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分层施教,因材要求,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做、都有所得。专业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室,让学生边学边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中掌握应得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为“先实践后理论”。通过感知--理论--感知(更高)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将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借助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训场所。

(四)革新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就像指挥棒,可以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在学生评价方面,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性考查,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参赛获奖、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措施与保障

1.改革措施

依据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我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领导带头找问题,对照问题学理论,考察学习明方向,认真研究定方案”。具体措施:

1)领导带头。我校课改由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成立以学校一把手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带头,深入到各教研组,组织教师排查问题,梳理出与课改相关的若干问题。

2)理论支撑。要求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吃透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实质,注重针对课改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找相应的支撑性理论,并学习和利用。

3)考察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课改实践和一定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到省内外知名职业教育学校考察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4)教师研究。我们将设语文课改组、数学课改组、英语课改组、物化课改组、德育课改组以及专业课改组等6个课程改革研究小组,由各教研组长牵头,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全校骨干教师,开展深入细致的课程改革研究工作。

2.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长:安贵宝

副组长:郭天文  贾县生

领导组下设工作组,具体负责课程改革的落实工作。

 长:闫爱生

副组长:姜秀军  王海军  刘慧明

 员:杜艳萍  张美琴  邢瑞瑞   刘永煜  

2)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以高一、二年级为重点的实验制度,指导评估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以及总结推广制度等,确保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质性成效。

3)经费、物资保障

学校对课改实训所需教学设备设施、实训材料给予优先保障,积极筹备专门实验、实训实习室。将调研、课程开发等各项经费开支纳入学校预算。学校制定课程改革激励政策,对取得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实施一次性物质奖励,并在年终考核、评职晋级和绩效工资兑现中予以优先体现,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积极而稳妥地进行。

4)师资保障

各教研组要安排精锐师资,定期培训,及时调整,保证课改实验工作成效明显。

                                                       2020.05


菜单

教学管理

寿阳县第一职业中学校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发布时间:2020-05-08点击量: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倡导能力本位思想,改变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教材难度与学生基础相脱离、课堂教学模式与职教体系相脱离等状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办学特色,创建四星级示范性职业学校,特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和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载体,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以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机制改革为保障,坚持“理论先导,点上试验、面上推广、慎重求证、稳步推进”的原则,立足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我校课程改革的目标可简单地概括为“理论必需够用,技能熟练过硬”。课程改革实行"三破三立",即课程体系上,破学科体系的惯性,立行动、能力指向的综合模块,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立问题式、任务式的教学环境,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评价标准上,破纸上谈兵式的考卷,立社会、岗位检验的准绳,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主要内容

(一)革新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文化基础差、兴趣爱好广、动手能力强”的学情实际,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围绕“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坚持‘必须实用’原则;专业基础课降低难度,拉大宽度,坚持‘理解够用’原则;专业技能课推行仿真教学、模块教学等模式,坚持‘熟练过硬’原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大活动课,突出技能课”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创新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新体系。

(二)革新课程内容

1.按针对性、实效性原则,优化德育课程

1)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开全开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二是贯彻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三是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2)德育课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鼓励教师运用师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的个案和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亲身体验与道德感悟,促进道德认知的心理内化与行为彰显。

3)开展个案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2.按提升素质、突出实用的原则,优化文化课程

1)语文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作用,采用“2+1+1”的教学模式(每周阅读与写作2课时,口语交流1课时,佳作欣赏1课时)。阅读与写作主要完成教材和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口语交际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学会与人交流与共处,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佳作欣赏课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人文熏陶和人生感悟,并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

2)数学课要针对学生和专业实际,把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模块,强调数学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让学生了解数学有关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等。做到注重基础,突出应用,渗透思想,深入浅出,以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工具性作用。

3)英语课要突出工具性、实践性、专业性作用,采用“2+1+1”的教学模式(每周阅读与写作2课时,欣赏1课时,口语1课时)。阅读与写作主要完成教材和大纲规定的主要教学任务;欣赏课所选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内容包括趣味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名人演讲等。口语课以英语900句为主要教学任务,另精选适合的口语材料让学生训练。

3.按降低难度、理解够用原则,优化专业基础课程

物理(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应在理解、够用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改、创,把每一章节的难度降下来,拓展其与专业课的实际联系,尽可能多的与初中知识相衔接、与实际工作流程相衔接、与学生就业后的具体运用相衔接,打破固有的编排体系,让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修知识,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4.按项目化、模块化原则,优化专业课程

要求各专业教师主要采用项目式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专业课程。要根据各学科知识内容,围绕职业岗位,重新整合,设计若干项目或任务,努力做到任务引领、结果驱动、突出能力、内容实用、学做一体。实训课程的改革,要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与职业资格技能考核相挂钩,形成训练的系列,逐步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统一。

(三)革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与课程内容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坚决打破传统课堂主要采用的“一刀切”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和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法,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应根据学生基础的实际差异,采用班级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从学习任务、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分层施教,因材要求,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做、都有所得。专业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室,让学生边学边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中掌握应得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为“先实践后理论”。通过感知--理论--感知(更高)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将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借助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训场所。

(四)革新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就像指挥棒,可以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在学生评价方面,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性考查,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参赛获奖、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措施与保障

1.改革措施

依据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我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领导带头找问题,对照问题学理论,考察学习明方向,认真研究定方案”。具体措施:

1)领导带头。我校课改由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成立以学校一把手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带头,深入到各教研组,组织教师排查问题,梳理出与课改相关的若干问题。

2)理论支撑。要求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吃透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实质,注重针对课改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找相应的支撑性理论,并学习和利用。

3)考察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课改实践和一定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到省内外知名职业教育学校考察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4)教师研究。我们将设语文课改组、数学课改组、英语课改组、物化课改组、德育课改组以及专业课改组等6个课程改革研究小组,由各教研组长牵头,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全校骨干教师,开展深入细致的课程改革研究工作。

2.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长:安贵宝

副组长:郭天文  贾县生

领导组下设工作组,具体负责课程改革的落实工作。

 长:闫爱生

副组长:姜秀军  王海军  刘慧明

 员:杜艳萍  张美琴  邢瑞瑞   刘永煜  

2)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以高一、二年级为重点的实验制度,指导评估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以及总结推广制度等,确保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质性成效。

3)经费、物资保障

学校对课改实训所需教学设备设施、实训材料给予优先保障,积极筹备专门实验、实训实习室。将调研、课程开发等各项经费开支纳入学校预算。学校制定课程改革激励政策,对取得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实施一次性物质奖励,并在年终考核、评职晋级和绩效工资兑现中予以优先体现,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积极而稳妥地进行。

4)师资保障

各教研组要安排精锐师资,定期培训,及时调整,保证课改实验工作成效明显。

                                                       2020.05


网站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寿阳县第一职业中学校  晋ICP备20005451号

联系地址:寿阳县朝阳西街142号(西校区)
寿阳县安定街北二巷31号(东校区)

联系电话:0354-4602434

技术支持:晋中联通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