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专业代码:790303
二、入学要求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
招生方式:统一招生
三、修业年限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培养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富有社会责任感,主要面向各级民政部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各级各类养老服务中心等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部门,从事老年生活照护、老年基础护理和保健、老年心理护理等工作。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相关的职业教育文件精神,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孝为先、德育为本”的教学理念,夯实学生爱老、敬老、孝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具有崇高价值观、富有社会责任感且具备老年生活照护、老年常见病护理、老年心理护理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规格
(1)社会能力
(2)操作能力
(3)发展能力
六、课程体系与岗位分析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本专业课程,将把“学生实习及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相联系,把知识点、技能点按照工作任务有机联系起来;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开发相应课程,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1)分析整体工作构成,依据整体化服务工作需求设计教学。
(2)从整体工作中分解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对应的是职业行动中具体的行动领域,其工作过程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和职业的代表性,所完成的任务具有综合性,并能反映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3)进一步分析每项典型工作的任务、流程、规范性动作,明确完成各项任务需要的信息、工作,规范完成任务的标志性动作。
(4)对各项工作规定教学要求和规范,将提炼出来的标志性动作训练过程纳入教学,按照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行为动作训练提高能力。
(5)分析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模块,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载体。最终形成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实训构成的课程体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和拓展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
(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通过行业调研,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生活照护、疾病照护、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休闲活动组织、情感慰藉等。由此,进一步提炼出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素养与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目标
(1)政治思想素质:深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有理想、懂政策、有法律意识,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遵纪守法,勤奋上进。
(2)人文素养: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博爱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掌握传统的历史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爱心传递能力,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3)身心素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意志坚定、应变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身心健康。
(4)职业素养:具有热爱老年事业、富于实干、勇于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有“爱老敬老、孝老护老、以人为本”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为老年事业奉献的精神。
2、知识目标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马列主义理论、就业政策、应用文写作、英语、数学等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包括创新能力、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老年学概论、基础医学、老年心理学、护理学、人际沟通与交流、老年政策法规等。
(4)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包括老年康复与训练、老年疾病预防与照护、营养与饮食保健、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等。
3、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老年人生活护理能力
老年人心理护理能力
老年人疾病照护能力
老年人休闲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
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能力
老年康复保健
(2)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较好的对新知识和新能力学习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制定工作计划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合理性、逻辑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能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3)社会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开拓创新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课程设置
分为公共基础课程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哲学与人生、经济整治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历史、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音乐、书法、美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化学。
专业(技能课程):老年学概论、基础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沟通技巧、老年工作理论与实务、老年基础护理和保健。
按照“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 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模式,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好、思想 境界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实施途径
1、文化理论课程:突出文化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实践课程:形成专业实习、技能实习、志愿者服务、三大模块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3、教育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成长管理:重视成长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课程成绩、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和社会参与成绩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追踪学生的成长历程。
(二)保障措施
1、师资队伍
根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师资培养机制。通过引进和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逐步形成以行业专家牵头、专业带头人主导、内外结合、理论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形式多样的教学团队。
2、教学设施
(1)实训室及实训设备配置
(2)建立实习基地
3、教学资源
(1)教材建设
本专业教材应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教材,尤其建议专业课教材选用教育部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国家规划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写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教学讲义。教材选用要合理,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
(2)图书资料建设
为了保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校还需要购置必要的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类图书资料,以供师生参考和学习。
(3)网络课堂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资源上网,供学生自主学习。
(4)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通过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行之有效的运行组织机制。建设校友微信互动平台,建立用人单位反馈机制,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三)教学方法
在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建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人员所需掌握的知识护理技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任务。
1、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创设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2、角色扮演法: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逼真的工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问题。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
4、现场教学法:在校外实训基地,以现场实物为对象,进行真实场景教学。
5、示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和讲解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包括职业素质考核、课程阶段性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践报告等多种考核与评分形式,分别从笔试、技能测试和面试等考核方式实现对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职业素质行为、职业技能、个性特长表现等全过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素质、职业技能、创业就业能力。
(五)质量管理
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九、毕业要求
(一)学习要求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素质要求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及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成为懂法守法的公民,具有良好的敬业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2、能够清晰地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传递、表达和交流;具有合格的不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具有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能熟练开展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具备开阔的科技视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4、能正确调控自身心理状态,树立自觉锻炼、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挫折,不断进取,适应各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