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文化艺术 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4-07-10  点击量: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社会文化艺术

专业代码:7504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面向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等职业,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与指导、歌舞表演、文旅演艺、艺术辅导与培训等岗位(群),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1720575834711.png

五、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的艺术理论、社会文化基础、社会文化辅导、地方民俗文化等知识,具备艺术表演和展示、艺术辅导与编排、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组织与策划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群众文化活动指导、文化活动服务、歌舞表演、旅游演艺、艺术辅导与培训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1.素质要求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

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4)毕业前取得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5)熟悉日常英语,借助工具书,能够阅读、翻译专业资料。

6)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生活情操。

7)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担任表演、组织、辅导、编排工作的中等专门人才。

8)通过学习跳舞,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音乐事业。

9)通过小组练习舞蹈,培养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10)通过社会文化艺术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文艺观和审美观。

2.知识要求

1)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2)掌握基本的声乐基本理论及演唱知识。

3)掌握群众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4)掌握一些常见民乐器的演奏及常识。

5)掌握一定的乐理、视唱、音乐欣赏等基本知识,发展音乐听觉与记忆,能够结合键盘、声乐等技能训练理解并正确运用。

6)掌握我国主要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7)掌握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的基本知识,具备造型、色彩和美术创作的初步理解。

8)熟知基本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主持、讲解的基础知识。

9)掌握舞蹈编排与合唱指挥的基本知识,熟知组织戏剧表演的常识。(10)熟知组织美术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的基本流程。

3.能力要求

1)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

2)具有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的基本能力,具备造型、色彩和美术创作的初步能力。

3)具有基本的辅导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美术比赛、展览展示的能力。

4)具有舞蹈编排与合唱指挥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戏剧表演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美术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的基本能力。

5)具有所学乐器(中国或外国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

6)具有初步的音乐(器乐)辅导、合奏排练指挥等社会文化艺术指导能力。

7)具有基本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主持、讲解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音视频剪辑和制作的基础能力。

9)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一定的组织、策划、实施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能力。

10)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必修课程

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

实习实训含校内外认识实习、综合实训和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

思政设计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进课堂为契机,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开启铸魂育人的新局面;厘清“三进”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与具体方案,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引领作用,坚持“动态‘进’、坚持“全面‘进’、坚持“系统‘进’、坚持“深入‘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更加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发掘课程育人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见图1。

1720575944158.png

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见图2。

1720576011655(1).png

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五育三维”的目标要求,实施“三融入”,课程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与指导、歌舞表演、文旅演艺、艺术辅导与培训等岗位(群)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要求,课程融入演出经纪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和器乐艺术指导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课程融入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综合实训课“四层”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由学校专业建设团队和企业携手组成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建设小组,开展文化艺术行业、企业、院校和毕业生调研和数据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路径见图4。

1720576177122.png

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由学校专业建设团队和企业技术专家携手分析调研数据,重构课程体系内容见图5。

1720576239832.png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设置情况见表2

1720576304478.png

1720576340881.png

1720576374095.png

1720576419384(1).png

1720576459387.png

1720577724707.png

1720577759920.png

1720577794942.png

1720577827252.png

1720577863901.png

1720577952106.png

1720578142997(1).png

1720578191768.png

1720578231075(1).png

1720578294781.png

1720578357474(1).png

1720578413211.png

1720578460592(1).png

1720578574804.png

1720578643097.png

1720578723504.png

1720578854864.png

3.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见表4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见表4。

1720579004257.png

1720579049904.png

1720579087849(1).png

1720579136310(1).png

1720579166932.png

1720579200789.png

1720579227740.png

1720579260687.png

1720579293811.png

1720579323811.png

1720579350468(1).png

1720579381160.png

6.岗位实习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21〕4号)有关要求,安排6个月的岗位实训。岗位实习是本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社会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运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高度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传承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第二课堂活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炼人格的活动,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措施。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愿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学生参加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爱学、乐于学的好习惯。

3)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师要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合理安排,体现新颖、创新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动力、有激情。

4)安全责任原则。

教师要做好第二课堂活动安全预案,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安全性,在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过程中,要落实点名制度,活动中不得随意增减学生,要保证人数稳定。

3.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安排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个性化教学,各类课程及相关教研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立足课程特点,实施“三全”育人,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兴趣爱好、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等,设立合理的活动项目(或内容),活动内容见表9。

1720579471097.png

注:表中所列活动项目,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及课程的教学要求等,灵活地选择。

4.第二课堂活动要求

1)组织工作。成立以教师为主要责任人的第二课程活动课题小组,组成课题研究和指导团队,共同做好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发、组织、协调和开展工作。

2)时间安排。将第二课堂活动安排在每天下午的7、8节课中、晚自习时间以及假期中,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实施。

3)教学评价。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职业能力发展体系中,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荣誉,制作的优秀作品等,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并记录好学生在参与课程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以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职业能力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4)主体责任。以教师为第二课堂主要组织者,树立教研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注意教改原始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对比,不能只上课,不记录、不分析、不思考、不对比、不总结。原始数据记录的重点是学生在实施前后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表现。

5)教师考核。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开展课程第二课堂活动教案的评选活动,优化活动设计内容,将教师组织活动能力和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学时,其中岗位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合1学时)安排,时长为20周,折合学时为600学时。3年总学时数为321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为1242学时,占总学时的38.69%,实践课时为1966学时,占总学时的62.18%;选修课学时为324学时,占总学时的10.09%。本专业实行学分制,18学时为1学分,3年总学分数为178分。

(二)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1720579538669.png

1720579572976.png

1720579612354.png

1720579653514(1).png

1720579725270(1).png

八、实施保障

主要涉及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等文件精神,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角色转变和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1.专业教学团队配置

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 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结构,打造—支具有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师德优秀、教研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2人(学校1人、企业1人),作为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培养专业理念先进、师德师风好、专业知识扎实、课程设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4人,作为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聘请—定数量的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岗位实习指导等教学工作。

2.专任教师具体要求

1)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2)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教师资格证,专业课教师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课教师具备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思政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竞赛能力。

5)具备教学计划制定和审议能力,具备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能力。

3.兼职教师具体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善于沟通,有较强的团队意识。

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教师资格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较高操作技能。

3)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

4)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课程建设及特色教材开发等能力。

5)按规定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服从学校教学安排与管理,认真履行协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专兼职教师的配备

专兼职教师要求见表13。

1720579782339.png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基地配置标准

1)教室要求

按照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教室墙面进行企业文化布置和宣传,根据要求配有多媒体设施设备,可开展线上教学,课堂教学具备实现“互联网+”的教学设施及条件。

2)校内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基地要求

具体配置要求如表14所示:

1720579834766.png

1720579862640.png

(三)教学资源建设

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学校的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应满足学生开展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等需要。

1.教材的选用、图书文献的配备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在教材开发中,要求实施“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合,深化“三教”改革,加快教材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材选择、编写、印刷、出版的工作中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1)首选规划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新教材,内容要保持较高的“技术跟随度”,能够体现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新规范和新标准的教材。

2)开发校本教材。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特点,源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体现职业人才培养特色及对应职业岗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特色教材。

3)特色呈现。及时更新内容,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模式的需要,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教学案例等信息化教材资源,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使专业教材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调整更新。

2.数字资源配备

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立体教材、试题库、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培训教程等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积极发挥国家、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从教学资源库中汲取学习素材,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积极发挥国家、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从教学资源库中汲取学习素材,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720579922398(1).png

(四)教学方法

专业技能课以实训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阶梯状要求,学生在不断练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教学中,要创设趣味性情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踏实、稳重、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1.校内课堂大力推进“课堂革命”

校内课堂采用真实案例或者贴近真实工作岗位情景,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仿真工作情景中自主工作、独立学习、共同研讨,把岗位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难题过程中,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在职业化情境中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2.大力开发在线网络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

基于目前疫情常态化,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载体,发挥智慧学习平台作用,建设在线学习资源和在线精品课程,实施移动学习、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构建“虚拟学习空间”,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答疑、解惑等各种需要。

3.建立“岗课赛证”融合的课堂,创新实践教学

转换教学场景,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课堂,构建职业化氛围;与企业合作,推进前厂后校,共建“实训基地”,破解专业学生无法完成真实岗位操作的难题。转换教学场景,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课堂,构建职业化氛围;与企业合作,推进前厂后校,共建“实训基地”。

(五)学习评价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1.学习评价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2)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3)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学习评价方式

1)聚焦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核心素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专业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重视基础知识在旅游服务工作实践中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工匠精神等意识和观念的树立。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情感态度、职业行为、知识点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和完成任务质量等。

2)坚持多元主体评价,形成育人合力。教学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师生参与的基础上吸引家长、社区、专家、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从不同视角进行评价。要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我矫正、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能力;倡导同伴评价,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个体对个体的评价、个体对群体的评价、群体对群体的评价等,让学生相互提醒、彼此激励、经验互补,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3)坚持多样化评价,全面科学衡量学生发展。将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及时准确地反馈评价结果。搜集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探索增值评价,全面记录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

3.学习评价要求

1)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和培养规格要求。从教学三维目标出发,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重创新增值评价的融入,考核评价要贯穿学生学习、发展、提高的全过程。

2)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各门课程应将思想政治放在首位,将能力素养放在首位,重视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文化自信、健全人格等关键要素的评价,重视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职业精神的评价。

3)加大过程考核,加大实践技能考核比例。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要进行技能考核,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制订更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实施方案,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毕业成绩评定说明

毕业成绩由课程(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课)成绩和学生思想政治综合表现两部分组成。

1)课程成绩: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课程成绩占70%,见表17。

2)学生思想政治综合表现:由班主任、学生科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给定,占毕业成绩的30%。见表18。

3)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训评定由班主任、企业领班、企业主管、学校给与综合评定。岗位实习考核内容及成绩比例(在企业)见表19。

4)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加分按照规定执行,见表20。

5)毕业生综合成绩评定见表21。

1720579975340.png

1720580004972(1).png

1720580058145.png

1720580087275.png

(六)质量管理

学校按照“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改进教学管理手段,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的指导和督查作用。制订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合理调配教师、实习实训场地以及仪器设备、教材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使教学质量检查和分析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与考核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及家长的反馈意见,获得完整而有效地教学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教研和科研工作,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科研很好的反哺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1.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要求,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大作业、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四年评选一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从而确保教师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2.建立教材选编与监管机制

落实《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材选用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教材管理的政策规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选好用好教材。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学校可根据本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需要,补充编写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学校党委(党组织)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在教材建设、教材选编、教材使用与监管中的作用,改变教师在教材编写、选用中的随意性,建立常态化的教材编写、选用审核与质量评价机制、梯次有序的校本教材建设机制和及时动态更新的机制,教材实行周期修订制度,一般按学制周期修订。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让规划教材、特色教材、优秀校本教材和企业最新版的工作手册、最新的实践案例教材进入课堂。

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

3.完善教法评价机制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果导向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发挥教务部门和教研室的作用,注重教法研究与交流;在评价上,主要看课堂是否“有用、有趣、有效”,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潜力和优长,以学生的德技提高的程度为最终评价标准。

4.探索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岗位实习质量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为重点的质量监控体系,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岗位实习管理制度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形成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覆盖人才培养全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

5.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以校本数据平台为依托,建立全覆盖、网络化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成果导向(OBE)的常态化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对教师、教材、教法以及学业评价、毕业生就业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结果,衡量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推动学校教学质量高质量提升。

6.举办技能大赛机制

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机制,学校每年举办1次全校师生校级技能大赛和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动“岗课赛证”的实施,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班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和世界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深化 “三教改革”,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

 九、毕业要求

(一)毕业条件

学生达到以下要求,准予毕业:

1.思想品德评价合格;

2.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

3.毕业生综合成绩评定合格;

4.修满规定学分;

5.取得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

(二)结业证规定

对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考核成绩(含实习)仍有不及格或思想品德评价不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

十、附录

附录一:编写依据

(一)办学标准: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教职成〔2010〕12号)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3]12号)

3.教育部《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

4.教育部等五部门《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教职成〔2022〕5号)

(二)高质量发展: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教职成〔2020〕7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10.12)

4.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晋政发〔2020〕19号)

5.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2.12)

7.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0号)

8.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3.14)

(三)人才培养: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2.教育部《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3.20)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

6.国家教材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

7.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8.教育部《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

9.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2020年版)

10.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11.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

(四)信息化建设: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

3.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教职成函〔2020〕3号)

(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3.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

(六)师资队伍建设:

1.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

2.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

3.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师〔2019〕10号)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89号)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21号)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

(七)教材建设:

1.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1〕16号)

3.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2.5)

4.国家教材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2021.7.21)

(八)教学评价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10.13)

1720580141763(1).png

1720580170244.png

                                                          (完)

































































































菜单

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文化艺术 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4-07-10点击量: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社会文化艺术

专业代码:7504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面向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等职业,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与指导、歌舞表演、文旅演艺、艺术辅导与培训等岗位(群),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1720575834711.png

五、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的艺术理论、社会文化基础、社会文化辅导、地方民俗文化等知识,具备艺术表演和展示、艺术辅导与编排、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组织与策划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群众文化活动指导、文化活动服务、歌舞表演、旅游演艺、艺术辅导与培训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1.素质要求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

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4)毕业前取得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5)熟悉日常英语,借助工具书,能够阅读、翻译专业资料。

6)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生活情操。

7)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担任表演、组织、辅导、编排工作的中等专门人才。

8)通过学习跳舞,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音乐事业。

9)通过小组练习舞蹈,培养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10)通过社会文化艺术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文艺观和审美观。

2.知识要求

1)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2)掌握基本的声乐基本理论及演唱知识。

3)掌握群众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4)掌握一些常见民乐器的演奏及常识。

5)掌握一定的乐理、视唱、音乐欣赏等基本知识,发展音乐听觉与记忆,能够结合键盘、声乐等技能训练理解并正确运用。

6)掌握我国主要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7)掌握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的基本知识,具备造型、色彩和美术创作的初步理解。

8)熟知基本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主持、讲解的基础知识。

9)掌握舞蹈编排与合唱指挥的基本知识,熟知组织戏剧表演的常识。(10)熟知组织美术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的基本流程。

3.能力要求

1)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

2)具有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的基本能力,具备造型、色彩和美术创作的初步能力。

3)具有基本的辅导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美术比赛、展览展示的能力。

4)具有舞蹈编排与合唱指挥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戏剧表演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美术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的基本能力。

5)具有所学乐器(中国或外国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

6)具有初步的音乐(器乐)辅导、合奏排练指挥等社会文化艺术指导能力。

7)具有基本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主持、讲解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音视频剪辑和制作的基础能力。

9)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一定的组织、策划、实施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能力。

10)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必修课程

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

实习实训含校内外认识实习、综合实训和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

思政设计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进课堂为契机,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开启铸魂育人的新局面;厘清“三进”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与具体方案,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引领作用,坚持“动态‘进’、坚持“全面‘进’、坚持“系统‘进’、坚持“深入‘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更加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发掘课程育人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见图1。

1720575944158.png

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见图2。

1720576011655(1).png

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五育三维”的目标要求,实施“三融入”,课程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与指导、歌舞表演、文旅演艺、艺术辅导与培训等岗位(群)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要求,课程融入演出经纪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和器乐艺术指导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课程融入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综合实训课“四层”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由学校专业建设团队和企业携手组成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建设小组,开展文化艺术行业、企业、院校和毕业生调研和数据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路径见图4。

1720576177122.png

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由学校专业建设团队和企业技术专家携手分析调研数据,重构课程体系内容见图5。

1720576239832.png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设置情况见表2

1720576304478.png

1720576340881.png

1720576374095.png

1720576419384(1).png

1720576459387.png

1720577724707.png

1720577759920.png

1720577794942.png

1720577827252.png

1720577863901.png

1720577952106.png

1720578142997(1).png

1720578191768.png

1720578231075(1).png

1720578294781.png

1720578357474(1).png

1720578413211.png

1720578460592(1).png

1720578574804.png

1720578643097.png

1720578723504.png

1720578854864.png

3.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见表4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见表4。

1720579004257.png

1720579049904.png

1720579087849(1).png

1720579136310(1).png

1720579166932.png

1720579200789.png

1720579227740.png

1720579260687.png

1720579293811.png

1720579323811.png

1720579350468(1).png

1720579381160.png

6.岗位实习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21〕4号)有关要求,安排6个月的岗位实训。岗位实习是本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社会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运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高度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传承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第二课堂活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炼人格的活动,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措施。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愿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学生参加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爱学、乐于学的好习惯。

3)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师要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合理安排,体现新颖、创新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动力、有激情。

4)安全责任原则。

教师要做好第二课堂活动安全预案,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安全性,在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过程中,要落实点名制度,活动中不得随意增减学生,要保证人数稳定。

3.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安排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个性化教学,各类课程及相关教研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立足课程特点,实施“三全”育人,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兴趣爱好、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等,设立合理的活动项目(或内容),活动内容见表9。

1720579471097.png

注:表中所列活动项目,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及课程的教学要求等,灵活地选择。

4.第二课堂活动要求

1)组织工作。成立以教师为主要责任人的第二课程活动课题小组,组成课题研究和指导团队,共同做好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发、组织、协调和开展工作。

2)时间安排。将第二课堂活动安排在每天下午的7、8节课中、晚自习时间以及假期中,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实施。

3)教学评价。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职业能力发展体系中,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荣誉,制作的优秀作品等,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并记录好学生在参与课程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以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职业能力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4)主体责任。以教师为第二课堂主要组织者,树立教研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注意教改原始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对比,不能只上课,不记录、不分析、不思考、不对比、不总结。原始数据记录的重点是学生在实施前后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表现。

5)教师考核。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开展课程第二课堂活动教案的评选活动,优化活动设计内容,将教师组织活动能力和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学时,其中岗位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合1学时)安排,时长为20周,折合学时为600学时。3年总学时数为321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为1242学时,占总学时的38.69%,实践课时为1966学时,占总学时的62.18%;选修课学时为324学时,占总学时的10.09%。本专业实行学分制,18学时为1学分,3年总学分数为178分。

(二)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1720579538669.png

1720579572976.png

1720579612354.png

1720579653514(1).png

1720579725270(1).png

八、实施保障

主要涉及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等文件精神,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角色转变和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1.专业教学团队配置

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 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结构,打造—支具有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师德优秀、教研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2人(学校1人、企业1人),作为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培养专业理念先进、师德师风好、专业知识扎实、课程设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4人,作为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聘请—定数量的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岗位实习指导等教学工作。

2.专任教师具体要求

1)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2)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教师资格证,专业课教师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课教师具备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思政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竞赛能力。

5)具备教学计划制定和审议能力,具备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能力。

3.兼职教师具体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善于沟通,有较强的团队意识。

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教师资格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较高操作技能。

3)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

4)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课程建设及特色教材开发等能力。

5)按规定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服从学校教学安排与管理,认真履行协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专兼职教师的配备

专兼职教师要求见表13。

1720579782339.png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基地配置标准

1)教室要求

按照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教室墙面进行企业文化布置和宣传,根据要求配有多媒体设施设备,可开展线上教学,课堂教学具备实现“互联网+”的教学设施及条件。

2)校内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基地要求

具体配置要求如表14所示:

1720579834766.png

1720579862640.png

(三)教学资源建设

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学校的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应满足学生开展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等需要。

1.教材的选用、图书文献的配备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在教材开发中,要求实施“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合,深化“三教”改革,加快教材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材选择、编写、印刷、出版的工作中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1)首选规划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新教材,内容要保持较高的“技术跟随度”,能够体现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新规范和新标准的教材。

2)开发校本教材。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特点,源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体现职业人才培养特色及对应职业岗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特色教材。

3)特色呈现。及时更新内容,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模式的需要,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教学案例等信息化教材资源,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使专业教材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调整更新。

2.数字资源配备

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立体教材、试题库、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培训教程等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积极发挥国家、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从教学资源库中汲取学习素材,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积极发挥国家、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从教学资源库中汲取学习素材,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720579922398(1).png

(四)教学方法

专业技能课以实训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阶梯状要求,学生在不断练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教学中,要创设趣味性情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踏实、稳重、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1.校内课堂大力推进“课堂革命”

校内课堂采用真实案例或者贴近真实工作岗位情景,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仿真工作情景中自主工作、独立学习、共同研讨,把岗位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难题过程中,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在职业化情境中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2.大力开发在线网络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

基于目前疫情常态化,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载体,发挥智慧学习平台作用,建设在线学习资源和在线精品课程,实施移动学习、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构建“虚拟学习空间”,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答疑、解惑等各种需要。

3.建立“岗课赛证”融合的课堂,创新实践教学

转换教学场景,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课堂,构建职业化氛围;与企业合作,推进前厂后校,共建“实训基地”,破解专业学生无法完成真实岗位操作的难题。转换教学场景,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课堂,构建职业化氛围;与企业合作,推进前厂后校,共建“实训基地”。

(五)学习评价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1.学习评价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2)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3)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学习评价方式

1)聚焦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核心素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专业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重视基础知识在旅游服务工作实践中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工匠精神等意识和观念的树立。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情感态度、职业行为、知识点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和完成任务质量等。

2)坚持多元主体评价,形成育人合力。教学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师生参与的基础上吸引家长、社区、专家、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从不同视角进行评价。要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我矫正、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能力;倡导同伴评价,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个体对个体的评价、个体对群体的评价、群体对群体的评价等,让学生相互提醒、彼此激励、经验互补,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3)坚持多样化评价,全面科学衡量学生发展。将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及时准确地反馈评价结果。搜集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探索增值评价,全面记录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

3.学习评价要求

1)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和培养规格要求。从教学三维目标出发,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重创新增值评价的融入,考核评价要贯穿学生学习、发展、提高的全过程。

2)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各门课程应将思想政治放在首位,将能力素养放在首位,重视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文化自信、健全人格等关键要素的评价,重视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职业精神的评价。

3)加大过程考核,加大实践技能考核比例。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要进行技能考核,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制订更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实施方案,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毕业成绩评定说明

毕业成绩由课程(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课)成绩和学生思想政治综合表现两部分组成。

1)课程成绩: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课程成绩占70%,见表17。

2)学生思想政治综合表现:由班主任、学生科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给定,占毕业成绩的30%。见表18。

3)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训评定由班主任、企业领班、企业主管、学校给与综合评定。岗位实习考核内容及成绩比例(在企业)见表19。

4)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加分按照规定执行,见表20。

5)毕业生综合成绩评定见表21。

1720579975340.png

1720580004972(1).png

1720580058145.png

1720580087275.png

(六)质量管理

学校按照“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改进教学管理手段,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的指导和督查作用。制订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合理调配教师、实习实训场地以及仪器设备、教材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使教学质量检查和分析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与考核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及家长的反馈意见,获得完整而有效地教学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教研和科研工作,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科研很好的反哺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1.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要求,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大作业、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四年评选一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从而确保教师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2.建立教材选编与监管机制

落实《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材选用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教材管理的政策规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选好用好教材。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学校可根据本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需要,补充编写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学校党委(党组织)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在教材建设、教材选编、教材使用与监管中的作用,改变教师在教材编写、选用中的随意性,建立常态化的教材编写、选用审核与质量评价机制、梯次有序的校本教材建设机制和及时动态更新的机制,教材实行周期修订制度,一般按学制周期修订。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让规划教材、特色教材、优秀校本教材和企业最新版的工作手册、最新的实践案例教材进入课堂。

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

3.完善教法评价机制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果导向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发挥教务部门和教研室的作用,注重教法研究与交流;在评价上,主要看课堂是否“有用、有趣、有效”,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潜力和优长,以学生的德技提高的程度为最终评价标准。

4.探索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岗位实习质量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为重点的质量监控体系,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岗位实习管理制度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形成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覆盖人才培养全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

5.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以校本数据平台为依托,建立全覆盖、网络化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成果导向(OBE)的常态化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对教师、教材、教法以及学业评价、毕业生就业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结果,衡量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推动学校教学质量高质量提升。

6.举办技能大赛机制

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机制,学校每年举办1次全校师生校级技能大赛和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动“岗课赛证”的实施,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班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和世界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深化 “三教改革”,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

 九、毕业要求

(一)毕业条件

学生达到以下要求,准予毕业:

1.思想品德评价合格;

2.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

3.毕业生综合成绩评定合格;

4.修满规定学分;

5.取得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

(二)结业证规定

对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考核成绩(含实习)仍有不及格或思想品德评价不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

十、附录

附录一:编写依据

(一)办学标准: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教职成〔2010〕12号)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3]12号)

3.教育部《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

4.教育部等五部门《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教职成〔2022〕5号)

(二)高质量发展: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教职成〔2020〕7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10.12)

4.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晋政发〔2020〕19号)

5.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2.12)

7.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0号)

8.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3.14)

(三)人才培养: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2.教育部《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3.20)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

6.国家教材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

7.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8.教育部《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

9.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2020年版)

10.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11.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

(四)信息化建设: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

3.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教职成函〔2020〕3号)

(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3.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

(六)师资队伍建设:

1.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

2.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

3.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师〔2019〕10号)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89号)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21号)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

(七)教材建设:

1.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1〕16号)

3.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2.5)

4.国家教材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2021.7.21)

(八)教学评价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10.13)

1720580141763(1).png

1720580170244.png

                                                          (完)

































































































网站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寿阳县第一职业中学校  晋ICP备20005451号

联系地址:寿阳县朝阳西街142号(西校区)
寿阳县安定街北二巷31号(东校区)

联系电话:0354-4602434

技术支持:晋中联通分公司